相親
並努力布勞提出“內在性報酬”的概念。其社會交換的本質特徵類似於社會交往,即社會交換本身即是目的,而不是注重交換的結果,與韋伯的價值理性行動類似,但韋伯的價值理性行動追求的是一種超現實的理想目標,而布勞的內部交換行動則比較現實。參加這種交換的行動者把交往過程本身作為目的。例如,相親會中遇到一個情投意合的物件並進行交往,就是依據內在性報酬。布勞進而指出:“個體們對其他人的最初吸引總是以允許比較的外在因素為基礎的。”例如,人們可能僅僅是為社會交夥伴而集合在一起,但他們仍然必須揭示自己還有別的東西可以相互吸引,這些東西必須是可以比較的,是外在的。又如,相親過程中建立的戀愛關係起初也有一個比較過程,即在不同物件的長相、魅力、體質等方面進行比較,從而逐漸確定戀愛關係與正式提出承擔義務(結婚)。這一過程表明,正是為了能最終消除比較,才對不同物件進行比較;最終建立起來的排除了比較的關係,是一種內在報酬性的關係。相親一般來說有兩大類活動形式,一是以談為核心,相親主要是在咖啡館、茶館等地方見個面,聊聊天,然後找個館子吃飯,當然也有只吃飯的,中國人最重視相親飯局麼,飯桌上氣氛也比較融洽,而且連吃帶談,兩不耽誤;二是以玩為核心,比如一同去郊遊,一起唱個歌,等等。兩種形式各有利弊,前者可以更好地瞭解對方的性格、興趣愛好等情況,但如果談得不投機,很容易冷場;後者倒是不至於冷場,相親實在聊得不起勁還可以專注於遊玩本身,但肯定對對方的瞭解就沒那麼深了。https://www.yuelaobank.com/about_match